跃师教育
搜索
详情

说课稿——初语《桃花源记》

发表时间:2023-05-25 16:53

《桃花源记》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心中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二、说学情

本堂课面对的学生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基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浓厚,但是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的理解与感受能力不足,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还不能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会在授课过程中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的行文思路。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地建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三维目标

1、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通过评析课文,感受文章所传递的韵味,提升对文言类文章的感知能力。

3、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与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与生活的无限向往。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谈话导入法。我会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大家在开学时所畅想的本学期学习规划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勾勒过理想的生活,千年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不例外,那么他勾勒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从而引入新课——《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教师进行指导。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例。

2、听名家示范音频朗诵,请同学们思考:尝试概述渔人发现桃花源之后的整个经历。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疏通了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深入分析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重点分析桃花源的内景状况。

初步印象是“豁然开朗”、人们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民风淳朴。

2、小组讨论,作者从真实时间地点与人物出发,到虚构的景象,再到刘子骥等真实姓名收尾,这样的行文安排有何作用?

总结小组讨论结果,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作者却用写实手法描写,让人感到桃花源真实存在,虚实结合是将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加强行文的真实与想象,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与生活的无限向往。

通过小组合作,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受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

(四)拓展延伸

出示背景资料,点明文章主题,促进学生对情感的领悟,随后组织情景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偶遇桃花源”、“做客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锻炼了学生的表演与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也有促进作用。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设计、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与课文内容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作业:开放型作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尝试着创作一篇小散文。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整个板书设计用词简洁、条理清晰,体现了板书的简洁性。

我将板书的主要内容放置在主板书区,方便学生从不同角度查阅、抄录,体现了板书的有效性。

桃花源记

发现——进入——再寻

虚实结合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